为迎接第30个世界读书日,贯彻落实全民阅读理念,公共基础部组织全体教师开展“‘悦’读书成长”专题分享活动。本次活动公共基础教学部教学副主任纪舟担任主持,公共基础教学部主任张德阳以及全体无课教师参与。活动中八位教师代表从哲学思辨、经典品读、教育实践等维度分享阅读感悟,部门全体教师齐聚一堂,共赴书香之约。

夏主任首先以博尔赫斯的名言“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为引,强调阅读对教育者的特殊意义:“教师的精神厚度决定课堂的深度,而阅读正是拓宽认知边界的钥匙。”他倡议全体教师将读书融入日常,通过“制定成长书单、每日30分钟纸质阅读、记录读书笔记”三个行动,构建终身学习的习惯。

IMG_20250506_175253

随后由八位老师代表依次分享,韩老师以《纯粹理性批判》《百年孤独》为例,剖析深度阅读带来的思维觉醒。她引用学生读后感:“读完《乡土中国》,才发现习以为常的生活细节竟藏着中国社会的文化密码”,印证阅读能让人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思考者”。

张洪静老师从《人类简史》中提炼出对现代社会的警示:从“农业陷阱”到“数字内卷”,人类始终在自我编织的网中挣扎。她呼吁:“保持对文明本质的自省,才能避免重蹈历史覆辙。”朱东雪分享“碎片化阅读+主题共读”的双轨模式,强调教师需通过跨领域阅读(如文学、历史、哲学)丰富课堂,让知识“像故事一样生动流淌”。孔沙沙老师结合书中“知—情—行”理论,分享如何引导学生从“被动完成任务”转向“主动探索价值”。她特别提到“边界感”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健康的师生关系需要清晰的界限与共情。”庞承志老师从《理想国》学习理性思辨,通过《终身成长》培养成长型思维。她提出:“每一本书都是一把钥匙,帮我们打开认知的新大门。”屈梁瑞明老师以《回到种子里去》为镜,反思现代人丢失的“泥土记忆”:“教育应教会学生在算法洪流中保持向下深潜的勇气,在裂缝中生长出属于自己的生命史诗。”朱艳华老师跨越《菜根谭》《八曲仙人之歌》《自卑与超越》等多元文本,提出“尽信书不如无书,真我才是终极老师”的辩证思考。王坦老师回顾了二十年阅读史。她特别提及临摹《故宫画谱》的体验:“中国画的传统技法,让我在笔墨中触摸到文化的基因。”推荐书目《哲学的奥秘》则引发她对“科技时代哲学何为”的深刻追问。

图片2

活动尾声,张德阳结合自身少时读书经历,诠释“悦”字深意:“读书不仅是获取知识,更是与自我对话的愉悦旅程。”他分享亲子共读的温馨案例,呼吁教师“以书为媒,传递对生命的热爱”。

IMG_20250506_175642

本次分享活动持续两小时,八位教师的发言或深邃、或灵动、或诙谐,共同勾勒出一幅“阅读赋能教育”的生动图景。正如夏主任所言:“当教师成为终身的阅读者,教育的田野自会生长出无限可能。”

/赵新卉

/赵新卉

编辑/刘泳泉

  /景翰文

终审/张德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