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期:122—126日)

一、部门主要工作情况

1.上报下学期教材征订信息;

2.上报山东省人工智能教育研究课题申报书;

3.召开部门意识形态工作推进会;

4.参加邦尼志愿服务启动仪式;

5.核对部门灯塔党建党员信息;

6.收缴下半年度党费;

7.申请体测工作课时补助;

8.微调教务系统部分课程;

9.安排期末考试事宜。

二、典型教学案例

(一)周曼老师的《高职英语1》课程

周老师课堂目标明确,课堂内容丰富。教学中将印度保护公司垃圾升级回收的真实案例融入英语阅读材料,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的同时,了解垃圾回收和再利用的重要性。结合现实案例,增强教学实效性,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文本内容,提升对环境保护问题的认知。此外,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音频等,展示垃圾回收的过程和成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足与建议:需要针对不同学生的英语水平,提供不同难度的阅读材料,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此外,优化课堂时间管理,确保各个环节的时间分配更加合理,以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图片10

图1:周曼老师的《高职英语1》课堂

二)何亚博老师的《健身气功-八段锦》课程

何老师在教学内容方面,通过对八段锦技术动作的整体复习巩固,并融入中医理论知识,详细阐释各动作对应的穴位、功能及中医机理,如拉伸三焦经对人体水液代谢与气机运化的促进作用等,极大地提升了学生对健身气功的理解深度与广度,激发学习兴趣。教学方法上,采用分组练习,增强学生互动协作,便于相互学习纠正动作,成员间可分享心得共同进步;开展随堂检测,涵盖动作准确性与中医知识理解应用等多方面,强化过程性评价,有助于教师调整教学策略与进度以保障教学质量。

图片11

图2:何亚博老师的《健身气功-八段锦》课堂

文化传承与身心共育层面,传授技能与知识时注重中华传统文化传承,让学生在练习中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增强文化自信,同时引导学生关注自身身体状态与内在气息调节,促进身心健康协调发展。个性化指导中,何老师在分组练习时巡回于各小组,依据不同学生身体素质与学习进度给予针对性动作纠正与练习建议,使每个学生均能有所收获成长。然而,授课地点受天气影响局限于地下室,场地空间与环境对课程有一定限制。未来教学需提前规划,优化队列队形编排设计,考量场地适用性,以推动课程顺利开展

(三)朱艳华老师的《源远流长的传统风俗》专题

朱艳华老师的《源远流长的传统风俗》课程深入且生动地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课程设计巧妙,从传统风俗的起源、发展脉络展开,涵盖春节、端午、中秋等重要节日风俗,旁征博引,深入剖析风俗背后的文化内涵与历史意义,使学生不仅了解风俗表象,更理解其承载的民族情感与价值观。

在教学方法上,朱老师运用丰富的多媒体资源,如图片、视频等展示风俗场景,增强视觉冲击力,让学生直观感受传统风俗的独特性。同时,设置小组讨论与角色扮演环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亲身体验传统风俗中的礼仪与文化,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性,培养团队协作能力与表达能力。

图片12

图3:朱艳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概要》课堂

朱老师教学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将晦涩的文化知识讲解得通俗易懂,课堂氛围活跃,师生互动良好,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中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是一堂极具价值与示范意义的传统文化课程。

(四)魏彦男老师的《传统文化与美育》课程

魏彦男老师在《传统文化与美育》以中国传统建筑为主题进行教学,中国传统建筑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它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哲学、美学等方面的内容。通过制作传统建筑模型,学生能够感受到中国古代工匠的智慧和技艺,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让学生动手制作中国传统建筑模型,这是一种非常直观且有效的教学方法。通过实际操作,学生能够亲身体验中国传统建筑的结构和构造方式。例如,在搭建过程中,学生可以感受到斗拱的承重原理,以及榫卯结构的巧妙连接。这种实践体验能够让抽象的建筑知识变得具体化,加深学生对传统建筑的理解。在学生制作宫殿模型时,老师可以介绍宫殿建筑的布局特点,如对称、主次分明等;在学生制作民居模型时,老师可以讲解不同地域民居的风格差异及其背后的文化、气候因素。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在操作的同时能够深入理解传统建筑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学生是以小组形式进行建筑模型制作,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图片13

图4:魏彦男老师的《传统文化与美育》课程

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习进度存在差异。有些学生可能对模型制作有一定的基础,能够快速且高质量地完成作品,而有些学生可能会感到吃力,无法在实践中获得足够的成就感。

三、重点工作推进情况

(一)英语教研室

1.已完成工作

(1)提交10-13周教师课时量;

(2)登录教务系统,核对匹配的班级还有班级人数;

(3)教研室商讨期末复习计划;

(4)完善期末考试试卷;

(5)提交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管理信息系统所需数据统计表;(6)成立教师团队并上报;

(7)下发期末考试通知;

(8)集体备课。

2.下周工作安排

(1)教研室集体备课;

(2)安排复习计划。

(二)综合育人教研室

1.已完成工作

(1)常规听评课工作;

(2)《大学语文》精品课剪辑;

(3)学习通建班信息汇总;

(4)观摩学习教坛新秀比赛;

(5)上报科研课题信息;

(6)组建教学团队;

(7)分配《劳动教育》课程成绩录入工作。

2.下周工作安排

(1)常规听评课;

(2)集体备课,安排后续几周教学内容。

(三)文化课教研室

1.已完成工作

(1)进行常规教学工作检查;

(2)组织无课老师进行听课;

(3)下学期教材甄选;

(4)统计考查课答题纸数量;

(5)安排考试课科目期末试卷出卷并整理提交;

(6)报名参加教学团队,并填写提交相关表格;

(7)与张主任、夏主任参加“传习论语,志愿儒行”志愿服务项目启动仪式;

(8)登录教务系统,核对学生名单;

(9)参加部门2024意识形态工作会议。

2.下周工作安排

(1)组织教研室老师进行听课;

2期末试卷出卷。

3.教研室活动

公共基础教学部助力文化传承与志愿服务融合创新

——“文化传承志相从,志愿添彩耀星空

12月5日,国际志愿者日当天,公共基础教学部积极投身志愿服务推广,由张主任、夏主任以及文化素养教研室范老师共同参加了“传习论语,志愿儒行”志愿服务项目启动仪式。

仪式现场,张主任、夏主任和范老师与众多志愿者齐聚一堂,共同见证项目的启航。该项目将以《论语》为核心文化教材,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包括社区文化讲座、校园文化推广以及弱势群体关怀等,致力于将儒家的仁爱、礼义、忠信等价值观融入日常志愿服务中,提升公众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与理解,同时促进社会和谐与人文关怀。

公共基础教学部的参与,展现了学院教学部门在文化传承与社会责任方面的担当,未来部门将以《论语》教学为依托,积极投身社会志愿服务,在更广泛的范围内传播正能量,促进文化的交流与共享,为构建文化自信与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图片14

图5:“传习论语 志愿儒行”志愿服务项目启动仪式

四)体育教研室

1.已完成工作

(1)总结参加体育教师基本功大赛的收获与不足;

(2)大一大二正常授课并做好期末考试准备;

(3)23级健康系工商系体测与成绩上传;

(4)学生基本信息修改;

(5)23级24级体测成绩录入。

2.下周工作安排

(1)24级专选课正常授课与集体备课。

3.特色活动

体育教研室期末考试备课会

12月3日上午,体育教研室举行了关于期末考试的专题会议,为即将到来的期末考试筹备工作拉开序幕。此次备课会旨在进一步优化体育期末考试的组织与评价体系,推动体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会上,景翰文老师就期末考试时间与场地规划进行了详细部署。他充分考虑到各年级课程安排、天气状况及场地资源分布等多方面因素,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考试时间安排表,并明确了各项目考试场地的分配方案,确保考试流程顺畅高效进行。李兴佳老师依据教学大纲要求,对期末考试内容和范围作了清晰明确的界定。针对不同年级、不同体育项目的教学重点,统一梳理出相应的考核要点与达标标准,使考试内容既紧密贴合教学实际,又能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体育技能水平与身体素质状况。除此之外,与会的其他老师们积极建言献策,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创新性与前瞻性的改革建议。其中,加强学生过程性评价成为讨论的焦点之一。老师们认为,将学生日常课堂表现、考勤记录、阶段性技能测评成绩等纳入综合评价体系,能够更加全面、精准地衡量学生在整个体育学习过程中的努力程度与进步情况,有助于引导学生重视平时的学习积累,而非单纯依赖期末考试的突击表现。同时,针对因病或特殊原因无法参加常规体育实践考试的学生,老师们提出了开展理论考试的替代方案。

图片15

图6:高铁校区期末考试备课会主会场

通过设置涵盖体育健康知识、运动规则解读、体育赛事赏析等多方面内容的理论测试,这些学生同样能够在知识层面展示对体育课程的理解与掌握,充分体现了教育的公平性与灵活性。此次体育期末考试备课会的召开,为期末考试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些创新举措不仅有助于提升体育教学的整体质量,更将进一步激发学生参与体育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促进学生在体育与健康领域的全面发展。期待在即将到来的体育期末考试中,这些新的理念与措施能够落地生根,结出丰硕成果。

四、不足与建议

(一)不足

对在线运行的校级精品课进行深入检查时,暴露出了较为突出的学生参与度、活跃度不高以及教师在线时间短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精品课的教学效果与质量提升。

(二)建议

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与兴趣点,结合课程教学目标,对精品课内容进行重新梳理与整合,突出课程的趣味性、实用性与前沿性。

教师应精心设计课程讨论区的话题与活动,话题要具有启发性、争议性和开放性,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与讨论热情。

进一步明确教师在在线精品课教学中的职责与任务,制定详细的工作规范与流程,要求教师按照规定的时间和要求完成课程内容更新、教学活动组织、学生作业批改与评价、讨论区回复等工作任务。

公共基础教学部

2024年1210